
簡 介 英文名grub異名白土蠶 蠐螬是金龜子幼蟲的總,屬鞘翅目金龜科,又稱白地蠶、土蠶、地蠶等。在我國,蠐螬約有60余種,遍布全國各地,但各地的種類組成也不盡相同。常見的有東北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暗黑鰓金龜Holotu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銅綠麗金龜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等。蠐螬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主要為害花生、大豆等旱糧作物,是最重要的地下害蟲之一。為害花生時,一般造成產量損失20%~30%,嚴重田塊甚至造成絕收;為害大豆,可致根系損壞,地上部生長不良,產量損失嚴重。近年來,蠐螬的發生與為害有加重趨勢,以我國北方發生較普遍。食性雜,可為害花生、大豆、玉米、高粱、小麥、草莓、蔬菜、果樹等多種植物。各地均有分布。 [為害癥狀]蠐螬取食大豆的須根和主根,蟲量多時可將大豆須根和主根外皮吃光,地下部食物不足時夜間出土活動危害近地面莖稈表皮,造成地上部枯黃早死。為害花生時,可取食花生的莢果、根系等。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 大黑鰓金龜子在我國各地多為兩年發生1代。(2)越冬及初次蟲源 分別以成蟲和幼蟲越冬。成蟲在土下30~50cm處越冬,到4月中下旬地溫上升到14℃以上時,開始出土活動。幼蟲一般在土下55~145cm處越冬,越冬幼蟲第2年5月上旬開始為害幼苗地下部分。(3)栽培因素 連作大豆發生較重,輪作田塊發生較輕,犁垡大豆發生較重,貼茬大豆發生較輕。 [形態]以東北大黑鰓金龜為例。(1)成蟲 體長16~2lmm,體寬8~11mm,長橢圓形,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澤。觸角10節,鰓片部3節呈黃褐色或赤褐色。前胸背板兩側緣呈弧狀外擴,最寬處在中間。鞘翅上散生小刻點,每側有4條明顯的縱肋。腹部末端外露(2).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5~45mm,身體彎曲,多皺紋。頭部黃褐色,胸腹部乳白色,胸足3對。頭部前頂剛毛每側各3根成一縱列,肛門孔三裂,腹毛區鉤狀剛毛散生,無刺毛列。(3)卵 初產時長橢圓形,長約2~3mm,乳白色,表面光滑,孵化前呈球形,殼透明。(4)蛹 體長21~23mm,裸蛹,初為白色,最后變為黃褐色至紅褐色。頭部細小向下稍彎,復眼明顯,觸角較短。胸足3對,以后足最長,翅已明顯。一般體長與成蟲大小相仿,腹部末端有叉狀突起。 生活習性 [習性]羽化的成蟲當年不出土,一直在化蛹土室內匿伏越冬,直至下年4月才開始出土活動。 [防治](1)農業防治 早春在田邊、荒地種植蓖麻,每畝種蓖麻20~30株。蓖麻葉中含蓖麻素,可毒殺采食的成蟲。徹底清除溝渠及田邊雜草,消滅蠐螬的繁殖場所。適時澆水抗旱,可以降低卵孵化成活率,減少其危害。化學防治前先灌水抗旱,可極顯著地提高化學防治效果。使用糞肥時,一定要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收獲后,秋播整地時隨犁拾蟲,可減少來年蟲量。旱茬田輪作3年以上,發生特別嚴重的地區,可進行水旱輪作,能顯著減輕危害。空白茬口田塊在冬季翻耕凍垡,可減少蠐螬越冬基數。(2)物理防治 在成蟲盛發期,采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效果較好。(3)藥劑防治 以播種期防治與幼蟲孵化期防治為重點,配合成蟲盛發期藥劑防治,效果較好。用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1千克,拌種10千克,晾干后播種。也可用50%辛硫磷顆粒劑2~3千克于犁前撒施,或拌土撒施,隨后翻耕。或畝用48%樂斯本乳油200~300毫升,拌土20~30千克,將拌好的毒土撒施后隨即中耕,有條件的可以澆灌,效果更佳。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