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 玉米鏈格孢菌葉枯病在各玉米種植區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及苞葉。發病初期,病部出現水漬狀小圓斑,后逐漸擴展成橢圓形至近圓形的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紅褐色,病健交界明顯。病斑大小(4~8)mm×(6~13)mm。后期病部長出黑色霉層,嚴重時整株葉片病斑滿布,呈撕裂狀干枯壞死。 [病原]病原為鏈格孢 Alternaria tenuis Nee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直或稍彎曲。分生孢子3~6個串生,梭形、橢圓形、卵形、倒棒狀,形狀不一致,褐色至淡褐色,無詠或喙短,喙長不超過孢子的1/3,分生孢子光滑或具瘤,孢痕明顯,大小為(13~68) μm×(7~13) μm,具橫隔膜1~7個,多為4~5個,隔膜處縊縮,縱隔膜0~3個。喙大小為(0~20.8) μm×(0~5.2) μm,分隔數0~1個。在病組織上分生孢子梗單生或3~4根叢生,淡褐色至褐色,頂端細胞色淡或上下色澤均勻,多屈曲狀,少數直,不分枝或少有不規則分枝,孢痕明顯,基細胞膨大,具2~8個分隔。該菌寄生性不強,但寄主范圍廣。 [侵染]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在病殘體上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該菌寄生性雖不強,但寄主種類多,分布廣泛,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玉米生長期中該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葉易染病,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長勢差,利于該病擴展。 [發生規律](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潎,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層淺缺少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叢生的地塊,植株衰弱,發病重。(3)種子帶菌、肥料為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種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或長期連陰雨的年份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培育、選擇抗病品種。(2)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適時追肥。(3)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l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5天1次,防治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