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 玉米平臍蠕孢莖基腐病是由麥根腐平臍蠕孢引起的一類重要土傳病害,世界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發病初期玉米莖基1~3節出現大小不等的淺褐色病斑,后逐漸擴展,顏色由褐色變為黑褐色,氣生根變為黑褐色,后期病斑環莖基一周,病節髓組織呈黃褐色干腐狀。發病重的植株從病部折斷倒伏。 [病原]病原為麥根腐平臍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Shoemaker,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長短不等,橄褐色,頂端膝狀曲折數次,寬徑6.2~10μm,下部與菌絲同寬,3.7~5.5um,孢痕明顯位于孢子梗頂端或折點處。分生孢子暗橄褐色,紡錘形或長橢圓形,正直或向~方彎曲,兩端細胞鈍圓,具2~9個隔膜,平均6個隔膜,大小(24.9~64.7) μm×(12.5~19.9) μm,臍點明顯,凹陷于基部細胞,孢子在水中16小時后,萌發率達52.8%。孢子萌發多從兩端長芽管。有性態為禾旋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該菌為異宗配合種,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該菌在麥稈浸汁瓊脂培養基上,pH6~6.5,以透析袋為培養物,24℃培養7天后移至20℃培養14天可形成子囊座。 [侵染]該病是土傳病害,病原菌在種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帶病種子和病殘體是主要初侵染源,從根部傷口侵入。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矮稈品種、早熟品種,易發病。(2)氣候因素。高溫、高濕是發生流行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雨后驟晴,土壤濕度大,氣溫劇升,往往導致該病暴發成災。(3)栽培因素。播種早,密度大,田間郁閉,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同一品種,一般春播發病輕,夏播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2%的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耐病品種。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并適當增施鉀肥。起壟種植,雨后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防治地下害蟲,減少根部傷口,也可減輕發病。實行與谷子、大豆、水稻等作物進行輪作。(2)化學防治:田間零星發病時,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株用量500毫升。每隔7天灌一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