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 玉米種子在萌發過程中,遭受土壤或種子攜帶的真菌侵染,引起種子腐爛。 [為害癥狀]初發病時幼苗葉色變黃,后萎蔫并枯死。扒開土壤見種子在發芽前組織呈水漬狀;中胚軸處的莖組織軟腐、爛壞,病部色暗。嚴重的葉片頂端開始變灰色,后迅速擴展到全葉,在24~48小時內幼苗死亡。側根呈水浸狀,后變褐色且脫落,可擴展到主根或幼苗的根頸組織,植株萎蔫或枯死。 [病原]病原為鐘器腐霉Pythium debaryanum Hesse、P.Vexans de Bary、終極腐霉P.ultimum Trow等。 [侵染]病菌的芽管和菌絲與玉米幼苗和種子接觸,由于條件或化學吸引,真菌從種皮裂口侵入或直接侵入,并在細胞內迅速繁殖破壞種子造成組織腐爛。 [發生規律]這類病害在排水不良、10~13℃低溫及土壤濕度大條件下易發生,播種過深、土壤粘重發病重。甜玉米比馬齒形玉米易染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 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用0.3~0.5mg/kg的蕓苔素內酯溶液浸種12小時后播種,出苗早且齊,根系發達,增強抗逆力。(2)農業防治:頂凌耙地,及早摟蓋,必要時澆底墑水。測定發芽率,發芽率低于90%要更換種子或加大播種量。采用地膜覆蓋。土壤表層5~10cm地溫穩定在10~12℃,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上,即可播種。 (3)藥劑防治:參見玉米鐮刀菌苗枯病。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