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ice sclerotial stem rots異名水稻菌核病,水稻稈腐病 水稻菌核稈腐病主要是指小黑菌核病和稻小球菌核病,兩病單獨或混合發生。我國各稻區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1)莖稈。發病莖稈腔內充滿灰白色菌絲和黑褐色小菌核。(2)葉鞘。近水面葉鞘上生褐色小斑,后擴展為黑色縱向壞死線及黑色大斑,病斑上生有稀薄淺灰色霉層,病鞘內常有菌絲塊。病斑繼續擴展使莖基成段變黑軟腐,病部呈灰白色或紅褐色而腐朽。 [病原]病原分別為小黑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var. irregulare Crall.et Tull.和小球菌核病菌H. sigmoideum Cav.。(1)形態。①小黑菌核病菌。分生孢子單生或數枝簇生。分生孢子紡綞形,或呈“S”形,具3~4個隔膜,大小(50~74)μm×(8~12)μm,頂細胞上生卷須狀長絲。菌核大小約0.15mm,深橄欖色。小球菌核病菌。分生孢子梗深褐色,不分枝。分生孢子新月形,大小(41~63)μm×(11~15)μm,有0~4個隔膜,大多數為3個隔膜,中央兩細胞暗褐色,兩端細胞色淡。菌核球形,大小約0.25mm,菌核有內外兩層,外層色黑,內層色淡褐色。(2)特性。病菌的發育溫度為11~35℃,最適溫度為25~30℃。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核在稻草、根茬、稻種中或散落在田間越冬,成為第二年侵染的主要病源。(2)初侵染。稻田灌水整地時,菌核漂浮在水面,插秧后附在近水面的稻株葉鞘上,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長出菌絲,從葉鞘傷口或葉鞘表面侵入,在葉鞘組織內蔓延擴展形成病斑。水面的菌核也可直接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3)再侵染。病斑和水面上的菌核的表面可產生淺灰色的分生孢子層。分生孢子借灌溉水、氣流、雨水和昆蟲傳播,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觸短距離再侵染為主。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單季晚稻較早稻,發病重。高稈品種較矮稈品種抗病,糯稻>秈稻>粳稻。(2)氣候因素。雨日多,日照少,晝夜溫差大,利于病害發生。(3)栽培因素。田間菌核數量多,則發病率高。長期灌水或深灌、排水不好的田塊,發病重。中期烤田過度或后期脫水早或過旱,發病重。氮肥施用過多、過遲,缺乏有機肥和磷鉀肥或后期脫肥早衰,發病重。抽穗后易發病,蟲害重傷口多,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耐病品種。有條件的實行水旱輪作。插秧前打澇菌核。淺水勤灌,適時曬田,但要注意防止后期斷水過早、過重。施足底肥,適當追肥,增施磷鉀肥。病稻草要高溫漚制或另行堆放。收割時要齊泥割稻。搞好蟲害防治。在飛虱、葉蟬、螟蟲等發生期適時用藥,減少傷口。(2)化學防治:在水稻拔節期和孕穗期,可噴施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