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ice brown spot異名水稻胡麻葉枯病 水稻胡麻斑病在世界各稻區都有發生。發病田一般減產10%左右,嚴重時減產30%以上。 [為害癥狀]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間均可發生。(1)幼芽。發芽期,芽鞘受害后變成褐色,有的甚至芽未抽出,子葉即枯死。(2)葉片。苗期發病,葉片及葉鞘上散生許多芝麻粒大小的病斑,多為橢圓形,中央褐色至灰白色,邊緣褐色,周圍有深淺不同的黃暈,嚴重時能相互融合成不規則的大病斑。發病的葉片從葉尖逐漸向下干枯。有時病斑擴大連片成條形,病斑多時,引起秧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初生褐色小點,漸擴大為橢圓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邊緣褐色,周圍有深淺不同的黃色暈圈,嚴重時連成不規則大斑。(3)穗部。穗頸和枝梗受發病,病部呈暗褐色。谷粒早期受害,病斑灰黑色,可擴及全粒,形成秕谷。后期受害,產生與葉片上相似的病斑,但病斑較小,邊緣不明顯。患病嚴重的谷粒,質脆易碎。氣候濕潤時,上述病部均可長出絨狀的黑色霉層。 [病原]病原為稻平臍蠕孢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an) Shoem.,屬半知菌亞門平臍蠕抱屬。有性態宮部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miyabeanus (Ito et kuribayashi) Drechslerex Dastur,屬子囊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暗褐色,往上漸細色漸淡,頂端曲膝狀,不分枝,有分隔,大小為(99~345)μm×(4~11)μm,孢痕明顯。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圓筒形,直或彎曲,深褐色,臍點略突出,基部平截,大小為(24~122)μm×(7~23)μm,有3~11個隔膜,多為7~8個隔膜,隔膜處不縊縮,兩端細胞壁較薄。(2)特性。菌絲生長溫度為5~35℃,最適溫度28℃左右。分生孢子形成溫度為8~33℃,最適溫度30℃左右。孢子萌發要求水滴或水層,同時相對濕度要在92%以上。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2)侵入。第二年分生孢子隨風吹散到秧田和本田,萌發產生菌絲后侵入表皮。帶病種子播種后,潛伏菌絲體可直接侵害幼苗,引起發病。條件適宜時,病部很快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在干燥情況下,病組織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潛伏的菌絲可存活3~4年。但若將菌絲翻埋入土,過冬后就失去了活力。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病,霧和露水都可以加重病害發生。(2)農業防治:土壤酸性、砂質、保肥性差,或缺少磷、鉀肥的田塊,容易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用40%克瘟散乳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浸種2天。(2)農業防治:發病田塊的稻草不能直接還田或用來扎秧把。加強肥料管理,做到基肥足,追肥早,有機肥與磷、鉀肥配合施用,尤其是缺鉀田塊要增施鉀肥。前期淺水勤灌,適時適度烤田,后期干濕交替,使稻苗活熟到老。(3)藥劑防治:參見稻瘟病。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