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異名水稻細條病、水稻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在20世紀50~60年代曾在海南、廣東、廣西、四川、浙江一度流行。80年代以來,隨著雜交稻的推廣和南繁稻種的調運,病區逐年擴大。目前除上述省(自治區)外,江西、江蘇、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貴州等省局部地區也有發生。水稻發病后,造成葉枯,一般減產15%~25%,嚴重時可達40%~60%。 [為害癥狀]葉片上初生暗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斑點,后沿葉脈擴展形成暗綠色至黃褐色纖細條斑,大小(0.5~1)mm×(3~5)mm,呈油漬狀半透明。濕度大時病斑上出現許多細小的露珠狀深蜜黃色菌膿,干燥后不易脫落。嚴重時,病斑增多相互愈合,局部成不規則的黃褐色至枯白色斑塊,外觀于白葉枯病有些相似,但對光檢查,仍可看出是由許多半透明的小條斑融合而成的。發病嚴重時,葉片卷曲,稻株矮縮。 [病原]病原為稻黃單胞菌稻生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 Swings,是一種黃單胞屬細菌。(1)形態。菌體桿狀,單生,偶成對,但不成鏈,比白葉枯菌體小。有1根極生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莢膜。(2)特性。病菌生長適溫為28~30℃。 [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2)侵入。病菌主要通過灌溉水和雨水接觸秧苗,從氣孔或傷口侵入,并在其中大量繁殖。葉脈對病菌擴展有阻擋作用,故在病部形成條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膿,可借風雨、露滴、水流及葉片之間的接觸等途徑傳播,進行再侵染。帶菌種子的調運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發生規律](1)抗性。一般粳稻較秈稻、糯稻抗病;常規稻較雜交稻抗病;小葉型品種較大葉型品種抗病;葉片窄而直立的品種較葉片寬而平展的品種抗病。一般苗期較感病,成株期較抗病。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的抗病性表現也有很大差異。(2)氣候因素。在氣溫25~28℃、相對濕度接近飽和時,最適合于病害發展。臺風、暴雨或洪澇侵襲,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傳播,易引起病害流行。(3)栽培因素。氮肥、磷肥、鉀肥施用比例不當,或偏施、遲施氮肥均易發病。病田水串灌、漫灌或長期灌水、失水、干旱也有利于病害的擴展和蔓延。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檢疫:嚴格實行植物檢疫制度,無病區不從病區調種。病區應建立無病留種田,嚴格控制帶菌種子外調,防止病種傳播。(2)農業防治:病害常發區選用抗病、耐病品種。晚稻收獲后,把收割后的稻草、田邊雜草集中進行燒毀,消滅病菌。(3)化學防治:每畝用20%噻菌銅懸浮劑25~32克,或20%王銅?鏈霉素可濕性粉劑12~15克,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20~25克,或20%噻唑鋅懸浮劑20~25克,或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21~29克,或20%菌毒清可濕性粉劑6.2~8克,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20~30克,或25.9%絡氨銅?絡鋅?檸銅水劑22~31克,或20%多?溴硝懸浮劑10~15克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