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ice bacterial sheath rot異名水稻細菌性鞘腐病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主要發生在東北稻區,浙江曾有發生。 [為害癥狀](1)葉片。葉片病斑初為褐色水漬狀小斑點,后逐漸擴大呈紡錘形、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條斑,赤褐色,大小約1~5mm,邊緣有水漬狀黃色暈紋,后期病斑的中心變灰褐色,組織壞死,但不穿孔。病斑常融合形成大條斑,使葉片局部壞死。病斑不產生菌膿。(2)葉鞘。多發生在劍葉葉鞘上,初生赤色短條狀病斑,后融合成不規則形大斑,病斑中心組織也變灰褐色壞死。剝開葉鞘,莖上有黑褐色條斑。(3)穗部。抽穗前劍葉葉鞘發病嚴重時,往往抽不出穗。已抽出穗受害部多在新抽穗的穎殼上,初為近圓形褐色小斑點,嚴重的不但整個穎殼變褐色,有的還可深入到米粒上。 [病原]病原為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Van Holl,是一種假單胞菌屬細菌。(1)形態。菌體稈狀,單生,大小(1~3)μm×(0.8~1.0)μm,極生鞭毛2~4根。 [侵染]病原菌在種子上和病組織中越冬,成為第二年主要初侵染源。田邊的雜草寄主也可帶菌。條件適宜時,通過傷口侵入機體,也可通過水孔、氣孔侵入。病原菌可在水中存活20~30天,并可以隨水流傳播。 [發生規律](1)菌源。一般病種子數量多、上年殘存的水稻病殘體多,病原菌數量就越多,發病就越重。(2)氣候因素。溫度25~30℃,濕度85%以上容易發病。水稻抽穗揚花前后,天氣陰冷,風大、降雨量大,雨次頻繁,易造成葉片及穗部傷口多,發病較重。臺風暴雨常促成病害蔓延,低溫可加重為害。(3)栽培因素。土壤酸性、偏施氮肥、長期水淹或灌串,都有利于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檢疫:加強檢疫,防止病種子調入和調出。(2)農業防治:因地制宜的選擇抗病、耐病品種。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鉀肥,控制好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可減輕病害的發生。適時曬田,水稻孕穗到抽穗灌漿期要保持淺水層。切忌灌水過多或長期水淹,防止病田水串流。清除田邊雜草,降低病原菌數量。(3)種子處理。先將種子用清水浸泡12小時,再放入40%的強氯精200倍液中浸泡12小時,然后用清水洗凈,催芽播種;也可用10%葉枯凈2 000倍液浸種24~48小時,撈出后催芽、播種;或者用80%402抗菌劑2 000倍液浸種2天,或用福爾馬林50倍液浸種3小時,再悶種12小時,洗凈后再催芽。用浸種靈乳油2毫升,對水10~12升,充分攪勻后浸稻種6~8千克,浸種36小時后催芽播種,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4)藥劑防治:在水稻三葉期和移栽前5天各噴施1次10%強氯精500倍液,預防本田發病。發病初期應及時噴藥,防止擴大蔓延。常用的藥劑有每公頃用35%克壯?葉唑可濕性粉劑420~525克,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225~375克,或20%噻菌銅懸浮劑300~390克,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54~81克,或15%葉枯唑可濕性粉劑300~375克,或20%噻菌茂可濕性粉劑450~600克,或72%硫酸鏈霉素可溶粉劑150~300克,或20%噻森銅懸浮劑300~375克,或5%菌毒清水劑124.5~180克,或,或45%代森銨水劑345克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