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ice orange leaf 水稻橙葉病為害水稻。發病田減產5%~15%,重病田減產達30%~50%,甚至顆粒無收。該病最早發現于泰國,此后在菲律賓、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國均有發生。我國在1978年首次發現于云南西雙版納稻區;1983年在福建和海南曾零星發生;1991年廣東茂名市所屬各縣晚稻突然暴發流行。 [為害癥狀]水稻苗期至成株均可感染。病株基部葉片的葉尖先現黃化,繼而向下或從葉緣向中脈擴展,終致全葉變橙黃色。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株中上部葉片亦逐漸變黃,植株矮小,新根少,分蘗少,葉片短窄,直豎,病株葉片與莖交角增大而近乎平擺,這與黃矮病相似,但病株無恢復現象。苗期及分蘗后發病易枯死。少數不枯死的則表現抽穗遲,穗小扭曲,空粒多,千粒重下降,或呈包頸穗。 [病原]水稻橙葉病植原體Rice orange leaf hytoplasma,是一種類菌原體。此植原體形態多樣,多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的為啞鈴形,少數為不規則形,內含核糖體,無胞壁,僅具三層單位膜,其厚度約為10 nm,菌體大小差異大,從75~139nm不等。 [侵染]水稻橙葉病菌是由電光葉蟬傳染的,僅能通過葉蟬介體越冬。能傳病的葉蟬個體占13%~68%,屬持久性非經卵傳播。氣溫25~30℃,平均為28℃時,在桂朝品種上潛育期為8~36天,平均為20.5天。'發病株易干枯死亡,病株一旦死亡,就不再成為該病病原體來源。但由于該病病原體在葉蟬介體內循回期較短,在稻株內的潛育期11~29天,因此其侵染循環快,偶爾也可造成該病在一些地區或局部田塊流行。田間稻株進入分蘗盛期,開始出現病窩。 [發生規律](1)傳毒蟲媒:病害的發生流行同傳毒蟲媒的數量、質量及傳毒效能關系最為密切。任何有利于蟲媒電光葉蟬繁殖、活動及傳毒的天氣條件,以及不利的栽培條件都有利本病發生流行。若電光葉蟬發生與稻株易感期相吻合,則本病易發生流行。(2)寄主抗性:品種間的耐抗性有差異,通常雜交稻比常規稻發病。(3)環境因素:高溫干燥有利于發病。(4)栽培:偏施氮肥、禾苗暴生暴長等有利于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品種合理布局,推廣抗病良種,并盡可能連片種植以避免蟲媒在不同熟期輾轉傳播。適當調整播插期,使稻株易發病的苗期及分蘗期避開蟲媒遷飛傳毒高峰,在廣東晚稻病區宜推遲至立秋后插植。加強肥水管理,使禾苗轉色正常,穩生穩長。(2)化學防治:狠抓秧田期及插后分蘗期防蟲控病。秧田應自秧針期始,連續噴藥4~5次。本田返青至分蘗期噴藥1~2次防治葉蟬。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1 500~2 500倍液,或20%葉蟬散500~800倍液,或30%葉馬乳油 600倍液等交替噴。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