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 稻切葉野螟,學名:Psara licarsisalis (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為害水稻、甘蔗、楠竹及多種雜草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 [為害癥狀]幼蟲吐絲結苞為害稻葉成缺刻,嚴重時把稻葉吃光,致稻苗成刀切狀或牛吃狀,嚴重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發育。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安徽、浙江、江蘇一年發生5~6代。(2)越冬及蟲源:末齡幼蟲或蛹在土繭里越冬。(3)發生時期:各代成蟲發生期:越冬代為5月上中旬,1代為6月中下旬,2代為7月中下旬,3代為8月中下旬,4代為9月,5代為11月上中旬。 [形態](1)成蟲:體長8~12cm,翅展20~24cm,頭部背面灰黃褐色,腹面白色,觸角絲狀,復眼黑褐色前翅灰黃色或暗黃褐色雄蛾在近翅基2/5處背面生有深灰色叢毛,內橫線深褐色,外橫線波狀如從前緣向外彎曲,至第4脈處又轉向內彎曲,伸達后緣中部;中室中上部具褐色小點1個,中室末端有1個褐色短條紋;后翅內橫線、外橫線波浪狀,淺褐色。(2)卵:扁平橢圓形,長0.7cm左右,初乳白色半透明,后出現橙色斑卵塊長橢圓形。(3)幼蟲:幼蟲共5~6齡,末齡幼蟲體長20~22cm,頭黃褐色,口器暗褐色,體墨綠色至污綠色,背線綠色,前胸背板黃褐色,上生2排棘毛,每排6根中胸背面具褐色毛片2塊,其上各生3根刺毛后胸背面具4塊毛片排成1列,中間2塊各有2根刺毛,外側兩塊各生1根腹部各節背面具6塊毛片,前排4個,后排2個,各毛片上生1根刺毛。(4)蛹:長12cm左右,棕紅至棕褐色腹末具2枚硬鉤刺,四周生6枚軟鉤刺。 [習性](1)成蟲:成蟲善飛,有較強的趨光性,多在22時至翌晨羽化,卵多成塊產在嫩葉背面近中脈旁,很少散產,每雌產卵200粒左右卵期約為4天。(2)幼蟲:初孵幼蟲常潛入心葉里取食,3齡后綴葉為害,老熟后在受害的稻叢間近基部處或稻株上部吐絲,把蟲糞、葉碎片綴成薄繭化蛹在其中蛹期為7~25天。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稻葉寬大質硬,表皮硅鏈排列緊密的品種;稻葉窄細挺直,主脈粗硬葉片色淺窄細的品種;或稻葉表面剛毛長成蟲很少產卵的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適時適度烤田,促使水稻壯健葉挺,減輕為害。(2)生物防治。寄生天敵對其控制作用比較突出,利用寄生天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用松毛蟲赤眼蜂、澳洲赤眼蜂,在發蛾盛期,每隔2~3天放1批,連放3~5批,每hm21800~2250個點,每hm2每次放225~450萬頭。(3)藥劑防治。浙江化學防治指標為稻分蘗期百叢有蟲20頭,穗期百叢15頭。江蘇防治指標為稻分蘗期百叢15頭,穗期百叢10頭,乳熟期百叢30頭,雜交稻百叢20~30頭。安徽以產量允許損失率2%為依據,稻分蘗期百叢50~60頭,孕穗期百叢30頭,穗期百叢35頭。以幼蟲3齡前噴灑,效果最好。 藥劑可以用每克含活孢子150億以上的青蟲菌Bt制劑2250~3000克/ hm2,或55%特殺螟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20%抑食肼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25%愛卡士乳油1 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42%特力克乳油800倍液,或50%殺蟲雙可溶粉劑700倍液,或80%殺蟲單可溶粉劑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