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rice stem maggot異名稻稈蠅、稻黃潛蠅;俗稱鉆心蛆 稻稈潛蠅,學名: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又稱為稻稈蠅、稻黃潛蠅;俗稱鉆心蛆。屬雙翅目,稈蠅科。為害水稻、小麥、大麥、麥娘、游草、稗草、棒頭草等分布廣泛。在海撥較低的雙季稻區,發生量呈增大趨勢。 [為害癥狀]幼蟲孵化后鉆入稻莖內為害心葉、生長點或幼穗。被害心葉展開后形成若干條縱裂縫。早稻主莖生長點被害,則分蘗增多,抽穗延遲。幼穗被害,形成扭曲而短小的白穗。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湖南、云南、貴州、湖北、浙江、江蘇等地一年發生3代,個別發育早的可完成4代。在廣東一年的發生代數尚不清楚。(2)越冬與蟲源:以幼蟲在看麥娘、小看麥娘及冬小麥、大麥上越冬,以溪溝邊、山邊雜草較多。各代的發生較為整齊,但世代重疊現象也較嚴重。(3)發生時期:越冬代幼蟲4月上旬桃花盛開時化蛹,4月下旬開始羽化遷入秧田和本田產卵,5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孵化出的幼蟲為害心葉。第1代成蟲于6月出現于中稻、晚稻秧田或單季中晚稻本田,幼蟲為害心葉或幼穗,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小。第2代成蟲于8月出現,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大。9月開始產卵在越冬寄主上,幼蟲孵化后鉆入心葉過冬,由于幼蟲的取食活動,越冬寄主也顯出被害狀。(4)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冬暖夏涼的氣候適其發生,日均溫35℃以上,幼蟲發育受阻。多露、陽光不足、環境潮濕、田水溫度低為害重。海拔3 000m以上的山區受害更重。②栽培因素。播期早,禾苗生長旺盛,氮肥用量高,葉色濃綠的稻田發生較重。 [形態](1)成蟲:體長2.5~3cm,翅展5~6cm,頭部鮮黃色,有黑色珠狀大斑。復眼大,暗褐色。觸角3節,基部上方顏面顯著向前方突出。胸部背面有3條黑色粗大縱紋,兩側尚有短而細的黑色縱斑。前翅透明,脈黑,后翅成平衡棍,黃白色。腹部背面各節交界處有黑褐色橫帶。(2)卵:長約1cm,長橢圓形,白色,上有波狀柳條紋。卵孵化前呈淡黃色。(3)幼蟲:老熟幼蟲近似蛆狀,體長6~8cm左右,11節,略呈紡錘形,乳白色帶淡黃色,尾端分成兩叉,各叉末端尖,開有氣門。(4)蛹:蛹體為淡黃褐色,尾末也有叉狀突起,與幼蟲相似,羽化前,體收縮,呈黃褐色,上有黑斑。 [習性](1)成蟲:成蟲壽命12~21天。成蟲從黎明到18時前進行羽化,尤以上午8~10時最盛。成蟲羽化如遇低溫,次日溫度升高,則偶有延至次日4~6時羽化。成蟲展翅后1~2小時即能交尾。雌雄均可交尾3~4次,羽化后2~5天產卵。但第2代成蟲產卵前期可達22天。第1天產卵很少,第2天開始大量產卵,產卵以下午為多,夜間一般不產卵,并喜于葉色濃綠的稻田產卵。雌蟲懷卵量121~414粒,但成熟的卵不能全部產出。卵大多在水稻第3葉,成蟲密度低時,通常一葉一卵。卵多產在葉片背面,少數產在葉片正面。成蟲雌多于雄。(2)幼蟲:初孵幼蟲借露水濕潤向下移動,至葉枕處鉆入葉鞘再侵至心葉中,為害生長點或幼穗。露水干后幼蟲就不能侵入。幼蟲鉆入寄主植物后5~7天,新葉上出現被害狀。水稻抽穗后,幼蟲在內鞘中生存,僅存小點傷痕,繼而進入化蛹。一蟲一株,偶有2~3蟲一株,無轉株現象。 [防治](1)農業防治:①搞好冬種作物的田間管理,適時中耕除草。②選育和選用耐蟲品種。③適期播種,避開成蟲盛發期。④落水曬田對減小蟲口密度也有一定的作用。⑤單季稻、雙季稻混栽,山區盡量不種單季稻,可抑制發生量。(2)藥劑防治:一代為害重且發生整齊,盛期也明顯,對防治有利。成蟲盛發期、卵盛孵期是防治適期,當秧田有蟲3.5~4.5頭/m2或本田每100叢有蟲1~2頭或產卵盛期末,秧田平均每株秧苗有卵0.1粒,本田平均每叢有卵2粒時開始防治成蟲。可噴灑50%殺螟松乳油 500倍液,或80%敵敵畏500倍液。對帶卵塊的秧田,移栽前也可用40%樂果乳油 250倍液浸秧根1分鐘。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