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black rice bug異名俗名黑烏龜、黑殼蟲等 稻黑蝽,學名:SCotinophara lurida (Burmeister),屬半翅目,蝽科。為害水稻、小麥、玉米、甘蔗、豆類、谷子、茭白、茅草、稗草、馬唐等。被稻黑蝽為害的稻田,一般損失產量達20%~30%,嚴重的損失產量達50%~60%。近幾年隨農田生態環境變化和作物布局的改變,該蟲為害逐年加重?;春右阅系牡緟^均有分布,其中以長江以南的稻區分布密度較大。 [為害癥狀]成、若蟲刺吸稻莖、葉和穗部汁液。稻苗被害,形成黃斑或枯心,嚴重受害的稻苗整叢枯死;嫩穗或灌漿的稻粒受害,造成秕粒、白穗或使米質變劣。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一年發生1~2代。在江蘇儀征、浙江嘉興、貴州、四川等地,一年發生1代。江西南昌等地區一年發生2代。(2)越冬與蟲源:1年發生1代區均以成蟲越冬;年發生2代區除多以成蟲越冬外,尚有若蟲越冬。越冬場所多在背風向陽的山坡、田埂雜草的根際、土縫、石下、落葉間、樹皮下、禾蔸叢中等處。(3)發生時期:年發生1代區越冬代成蟲于5~7月先后遷入稻田,7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入盛孵期,9月上旬進入羽化盛期,羽化后10天左右開始尋找越冬場所越冬。年發生2代區,越冬代成蟲于5月中下旬遷入稻田,6月上旬至7月中旬進入產卵期,一代若蟲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末孵出,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8月初至9月中旬產卵;二代若蟲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末孵出,8月末至9月下旬羽化,10月中下旬開始越冬。(4)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上年暖冬且當年夏季干旱少雨的年份,稻黑蝽的越冬死亡率低、發生量大,其為害也較重。②栽培因素。播種早、插秧早、生長旺盛、沿堤埂、沿山丘及抽穗早的稻田發生量較大,受害也較重。田畔雜草叢生的稻田,發生量一般較重。 [形態](1)成蟲:雄體長7.5~8.5cm,雌成蟲體長9~9.5cm。體呈橢圓形;體表粗糙無光澤。觸角5節。前腹背板兩側角向兩側橫向突出呈短刺狀。小盾片大,呈舌形,長度幾乎達到腹部末端,寬度約遮蓋腹部的1/3。全體黑色,密布黑點。(2)卵:呈杯形,高長約1cm,徑寬約0.8cm;頂端有圓蓋,蓋周圍有一圈小刺(約40~45根);卵殼表面有極細微的六角形網紋和小刻點,外被白粉。初產的卵為淡青色,后變成淡紅褐色至灰褐色,孵化前呈暗綠色。卵單產,常雙行排列成條狀,每行有卵2~30粒不等。(3)若蟲:若蟲觸角4節,有5個齡期。1齡體長約1.3cm,體近圓形;頭胸部褐色,復眼鮮紅色,腹部黃褐色至紅褐色,節縫紅色,腹背有兩個紅褐色區。2齡體長約2cm,體近卵圓形;頭胸部大多呈黃褐色至暗褐色;腹背暗褐色。3齡體長約3.3cm,體近橢圓形;頭胸部大多呈褐色或淡褐色;腹部淡褐色,邊緣齒狀黑斑消失。4齡若蟲體長4~5cm,體呈橢圓形;胸背淡褐色;腹背黑褐色,但臭腺孔區為淡黃褐色或淡黃白色,背部有8個白點;前翅芽可以辨識。5齡體長6~8.5cm,體色近于4齡蟲;但前后翅芽均明顯可見,且呈黑色;全體密布黑點。 [習性](1)成蟲:稻黑蝽成、若蟲夜晚具有趨光性,白天具有畏光性,故白天大多隱藏于稻株下部,傍晚、夜間、黎明及陰雨天則爬至稻株上部活動。越冬代成蟲遷入稻田吸食10天左右即開始交配,交配時間多在下午18~19時。雌成蟲一生可交配4~5次,交配后7天開始產卵;卵多被產在稻株葉鞘近基部距水面6~10cm處;少數卵被產在稻株或雜草的葉背。每頭雌成蟲一生平均產卵190粒,最多的個體可產卵600粒。一年發生1代區,越冬代成蟲產卵期達10~52天。成蟲具有群集性和假死性。成蟲翅不發達,不善飛行,主要靠爬行或人工運輸途徑擴散。(2)幼蟲:1~3齡若蟲日夜在稻株下部群集為害;4~5齡若蟲的活動習性與成蟲基本相同。幼蟲也具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稍受驚動便自行墜落。年發生1代區若蟲期38~55天,平均40天。年發生2代區,第1代若蟲期28~35天,第2代若蟲期35~48天。 [防治](1)農業防治:①冬春結合積肥,鏟除田邊、溝邊、埂邊、堤坡、山坡等處雜草,用作燃料,或作漚肥使用。清潔田園,鏟鋤禾蔸,冬耕春耙消滅越冬蟲源。②惡化越冬場所。對山崗、坡地的果樹和林木,冬前應用石灰水涂白,以惡化稻黑蝽等害蟲越冬場所的生存場所。③在稻黑蝽產卵盛期,每隔4天灌深水1次,共灌2~3次,以達到悶死蝽卵之目的。④人工捕殺。趁清晨、傍晚和陰天在稻田四周人工捕殺稻黑蝽成蟲、高齡若蟲及其他害蟲。(2)藥劑防治:當百株有卵1~2塊或百株有卵10~20粒,或百株有低齡若蟲5~10頭的田塊,均應列為防治對象田。藥劑防治適期應在1~3齡若蟲期。每隔7~10天用藥1次,并應交替選用農藥種類。可噴灑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或22%稻豐靈AS 1 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