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Rice brown planthopper異名褐稻虱 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屬同翅目,飛虱科。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我國南方稻區晚稻穗期重要害蟲。自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區常暴發成災。 [為害癥狀]成、若蟲群集于稻叢下部刺吸汁液;雌蟲產卵時,用產卵器刺破葉鞘和葉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響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嚴重時使稻株干枯。俗稱“冒穿”、“透頂”或“塌圈”。嚴重時顆粒無收。成、若蟲還可傳播水稻齒矮等病毒。 [發生規律](1)世代。由于各地遷入期及水稻栽培制度不同,繁殖代數不盡相同。但因其具有大范圍同步遷入的蟲源性質,為了便于蟲情交流,全國病蟲測報總站予以統一規定代別稱謂,即4月中旬以前出現為第1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為第2代,5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第3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第4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第5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為第6代,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第7代,10月下旬以后為第8代。本田早期遷入的蟲源可以繁殖2~3個世代。在海南終年繁殖區每年發生12代左右。而東北吉林年僅繁殖1代。(2)越冬。每年春、秋隨季風變換具有北遷南回的習性。每年春季我國大陸盛行西南氣流,海南稻區乃至國外東南亞稻區蟲源隨西南氣流北遷,隨著雨區北進,主降區依次向北推進。秋季隨東北氣流南遷到南亞熱帶以南終年繁殖區繁衍越冬。我國廣大稻區主要蟲源隨每年春、夏暖濕氣流由南向北遷入和推進,每年約有5次大的遷飛行動,秋季則從北向南回遷。水稻生長后期,大量產生長翅型成蟲并遷出,1~3齡是翅型分化的關鍵時期。(3)時期。海南每年發生12~13代,世代重疊常年繁殖,無越冬現象。廣東、廣西、福建南部每年發生8~9代,3~5月遷入;貴州南部6~7代,4~6月份遷入;贛江中下游、貴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6代,5~6月遷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東南部、江蘇以及安徽南部4~5代,6~7月份上中旬遷入;蘇北、皖北、魯南2~3代,7~8月遷入;北緯35度以北的其他稻區1~2代,也于7~8月遷入。(4)在稻叢冠層以下氣溫25℃左右、濕度80%以上對蟲口發展比較有利。因此,盛夏不熱、晚秋不冷、夏秋多雨是稻褐飛虱成災的重要氣候條件。(5)田間陰濕,生產上偏施、過施氮肥,稻苗濃綠,密度大及長期灌深水,利其繁殖,受害重。 [形態](1)成蟲。長翅型成蟲體長3.6~4.8mm,體色分暗色與淺色兩型。暗色型的頭頂與前胸背板暗褐色,側隆脊外側黑褐色,額及頰暗褐色,前翅半透明帶有褐色光澤,翅斑明顯。胸部腹面及整個腹部暗黑色。淺色型全體黃褐色,僅胸部腹面及腹部背面色較深暗。短翅型雌成蟲長約4mm,雄成蟲約2.5mm,體形短,腹部肥大,腹末頓圓,前雌端不超過腹部,后翅短小,雄蟲后翅較雌蟲更短,其余特征與長翅型相同。(2)卵。長約1mm,香蕉狀,前端略細,后端較粗,初產時乳白色,后期變淡黃色,并出現紅色眼點。(3)幼蟲。共5齡。初齡若蟲體灰黑色,2齡淡黃色,3~5齡為黃褐相嵌。初齡若蟲體長1mm左右,5齡若蟲可達3mm左右。 [習性](1)成蟲。成蟲對嫩綠水稻趨性明顯,雄蟲可行多次交配,24~27℃時,成蟲羽化后2~3天開始交配,每雌平均產卵200~700粒,水稻生長期間各世代平均壽命10~18天,田間增殖倍數每代10~40倍。成若蟲密集刺吸稻叢下部組織,分泌唾液,吸吮汁液。成蟲在葉鞘、葉片等處產卵。(2)幼蟲。2齡前食量小,抗逆力差。3齡后食量猛增、抗逆力增強。成、若蟲喜陰濕環境,喜歡棲息在距水面10cm以內的稻株上,田間蟲口每叢高于0.4頭時,出現不均勻分布,后期田間出現塌圈枯死現象。 [防治](1)農業防治。加強田間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貪青徒長,適當烤田,降低田間濕度。②因地制宜選用抗蟲品種。(2)藥劑防治。灌漿期平均每叢蟲口10只以上,乳熟期蟲口10~15只以上,臘熟期15~20只以上應予防治。藥劑可選用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20%稻虱凈乳油800倍液,或14.5%吡蟲殺微乳劑500倍液,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加40%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此外,20%葉蟬散乳油500倍液、75%虱螟特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