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ice whiteback planthopper異名俗稱“火蠓子”、“火旋” 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屬同翅目,飛虱科。全國主要稻區均有發生。除為害水稻外,還可為害小麥、玉米、甘蔗、高粱、粟、茭白、稗、游草、看麥娘等。 [為害癥狀]成蟲和若蟲刺吸汁液,為害輕者水稻下部葉片枯黃,千粒重降低,癟谷率增加;為害重的稻田成團成片死稈倒伏。 [發生規律](1)世代。我國南部和北部年有效積溫差異很大,因此從南至北白背飛虱一年內發生世代數自11代到2代不等,南嶺和西南稻區6~8代,長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區4~5代,北方稻區2~3代,在安慶稻區每年發生4~5代。(2)越冬。白背飛虱是一種溫暖性害蟲,除終年繁殖區外,其余地區的初始蟲源,全部或主要由異地遷入。白背飛虱在我國每年春夏自南向北遷飛,秋季自北向南回遷。因此蟲源遷入期、頻次和蟲量與白背飛虱發生程度關系極為密切。白背飛虱的遷入和遷出期一般比褐飛虱提早10~15天。(3)時期。主要為害水稻孕穗期。各地從始見蟲源遷入到主害期,一般歷期50~60天,主遷高峰遷入后10~20天或經繁殖1代后,即為主害代田間第2若蟲為害高峰期,近期遷入峰蟲量大,與前期遷入量累積繁殖后,主害代即可成災。在長江中下游水稻混作區的安慶稻區,水白背飛虱在8月中旬進入蟲口高峰。在遼寧,白背飛虱在6月或7月初有1~2次遷入,在水稻營養生長期不形成災害,7月末至8月期間是白背飛虱進入遼寧主遷期,此期間的天氣狀況決定成災可能程度。(4)氣候。白背飛虱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2~28℃,相對濕度為80%~90%。成蟲遷入期雨日多,降雨量較大,有利于降蟲、產卵和若蟲孵化。大齡若蟲期天氣干旱,可加重對稻株的為害。(5)栽培。地勢低洼、積水、氮肥過多的田塊蟲口密度最高。高肥田比低肥田稻飛虱蟲口密度高2~3倍。栽培密度高、田間郁閉的田塊發生重。 [形態](1)成蟲。成蟲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長翅型連翅體長3.5~4.6mm,短翅型體2.5~3.5mm。頭頂長方形,顯著突出于復眼前方,小盾板中央姜黃色或黃白色,兩側為黑褐色,前翅淡黃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2)卵。形似香蕉,長約0.8毫米,寬約0.2mm。初產時乳白色,后變黃色,并出現紅色眼點,將孵化時眼點變為紅褐色。卵帽高大于底寬,而端部漸細,卵塊排列成行,每行有卵幾粒至20多粒,產卵痕不外露或稍露出尖端。(3)幼蟲。共5齡,體形近橄欖形。頭尾較尖落水后后足向兩側平伸成“一”字形。有深淺2型。1齡若蟲長1.1mm,灰褐或灰白色,無翅芽,腹背有清晰的“豐”字形淺色斑紋;2齡若蟲體長1.3mm,灰褐或淡灰色,無翅芽,腹部背面中央也有一灰色“豐”字形斑紋;3齡若蟲體長1.7mm,灰黑與乳白相嵌,胸部背面有灰黑色不規則斑紋,邊緣清晰,翅芽明顯出現;4齡若蟲體長2.2mm,前后翅芽長度近相等,斑紋清晰;5齡若蟲體長2.9mm,前翅芽超過后翅芽的尖端。 [習性](1)成蟲。成蟲有趨光性、趨綠性和遷飛特性。凡生長茂密、葉色濃綠,較蔭濕的稻田蟲量多。成蟲多生活在稻叢基部葉鞘上,棲息部位比褐飛虱高。卵多產于葉鞘肥厚部分組織中,尤以下部第2葉鞘內較多。(2)幼蟲。多生活在稻叢基部葉鞘上,棲息部位比褐飛虱高。3齡前若蟲食量小,為害不大,4、5齡若蟲食量大,為害嚴重。 [防治](1)農業防治。在稻飛虱發生期內,采用干干濕濕灌水方法比長期保水田蟲量明顯減少。水可調節肥料的供應,影響水稻長勢,從而影響稻飛虱發生程度。③降低種植密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性,降低田間濕度。④合理輪作可減少田間蟲口基數,惡化稻田稻飛虱生長環境,是建立良好的稻田生態系的基礎,如稻蔗輪作,早稻與晚薯輪作等。(2)藥劑防治。藥劑防治指標為,雙季早稻每百叢1 000~1 500頭,晚稻1 500~2 000頭,黃熟期2 500~3 000頭。藥劑可選用0.36%苦參堿水劑1 000倍液,或25%優佳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20%稻虱凈乳油500倍液,或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25%速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混滅威乳劑500倍液,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