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zig-zag winged leafhopper 電光葉蟬,學名:Inazuma dorsalis (Mot乳油hulsky)。屬同翅目,葉蟬科。為害水稻、玉米、高粱、粟、甘蔗、小麥、大麥等。黃河以南各稻區。 [為害癥狀]以成、若蟲在水稻葉片和葉鞘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長發育受抑,造成葉片變黃或整株枯萎。此外,電光葉蟬還可傳播水稻普通矮縮病。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浙江一年發生5代,四川5~6代,臺灣一年發生10代以上,各蟲期周年可見。(2)越冬及蟲源:卵在寄主葉背中脈組織里越冬。(3)發生時期:長江中下游稻區9~11月為害最重,四川東部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臺灣6~7月份和10~11月份受害重。(1)發生世代:浙江一年發生5代,四川5~6代,臺灣一年發生10代以上,各蟲期周年可見。(2)越冬及蟲源:卵在寄主葉背中脈組織里越冬。(3)發生時期:長江中下游稻區9~11月為害最重,四川東部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臺灣6~7月份和10~11月份受害重。 [形態](1)成蟲:體長3~4mm,黃白色,具淡褐色斑紋。頭部黃白色,復眼暗褐色,單眼黃色。小盾片淺灰色,基角處各具1個淺黃褐色斑點。前翅淡灰黃色,其上有1寬的黃褐色帶,自前緣近基部處斜向爪片末端,色帶的前緣有1角狀缺刻,后緣中間有1淡白色半圓形斑,使色帶呈閃電狀,色帶的周緣色濃,特征極為顯著。翅端部近爪片末端處還有1個較大的黃褐色斑點。胸部及腹部腹面均為黃白色,散布暗褐色斑點。(2)卵:長1~1.2cm,橢圓形,略彎曲,初白色,后變黃色。(2)若蟲:共5齡。末齡若蟲體長3.5 mm,黃白色。頭部、胸部背面、足及腹部最后3節側面呈褐色,腹部第1~6節背面各有1對褐色斑紋。翅芽伸達腹部第4節。 [習性]成蟲產卵于稻葉背面中肋組織內,少數產于葉鞘內。卵粒排列成行,偶有散產。在產卵痕的周圍生有白色粉狀物。雌蟲壽命20天,雄蟲15天左右。產卵期7~23天,每雌可產卵40~320粒,一般130粒左右。卵期12~16天,若蟲期16~19天。若蟲多棲息于葉鞘處,成蟲則在葉鞘和葉片上取食,受害處無白色斑點。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高產抗蟲品種,是防治蟲害最有效的措施。冬、春季和夏收前后,結合積肥,鏟除田邊雜草。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避免混栽,減少橋梁田。加強肥水管理,避免稻株貪青徒長。有水源地區,水稻分蘗期,用柴油或廢機油15千克/ hm2,滴于田中,待油擴散后,隨即用竹竿將蟲掃落水中,使之觸油而死。滴油前田水保持3mm以上,滴油掃落后,排出油水,灌進清水,避免油害。早稻收割后,也可立即耕翻灌水,田面滴油耕耙。(2)物理防治。該蟲有很強的趨光性,且撲燈的多是懷卵的雌蟲,可在6~8月成蟲盛發期進行燈光誘殺。(3)藥劑防治。大田蟲口密度調查,成蟲出現20%~40%,即為盛發高峰期,加產卵前期,加卵期即為若蟲盛孵高峰期。再加若蟲期1/3天數,就是2、3齡若蟲盛發期,即藥劑防治適期。此時田間如蟲口已達防治指標,參照天敵發生情況,進行重點挑治。早稻孕穗抽穗期,每百叢蟲口達300~500只;早插連作晚稻田邊數行每百叢蟲口達300~500只,而田中央每百叢蟲口達100~200只時,即須開展防治。病毒病流行地區,早插雙季晚稻本田初期,雖未達上述防治指標,也要考慮及時防治。施藥時田間要有水層3mm,保持3~4天。農藥要混合使用或更換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或5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劑1 0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劑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