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白翅浮塵子 白翅葉蟬,學名:Thaia rubiginosa (kuoh),屬同翅目,葉蟬科。為害水稻、大麥、小麥、甘蔗、玉米、茭白等。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 [為害癥狀]成蟲和若蟲主要在水稻葉片上刺吸汁液,稻葉上出現零星小白點,以后出現長短不一的點狀白色條斑,這些白色條斑日久變成褐色,葉綠素全被破壞,嚴重者葉片干枯,狀如火燒。葉片如果受害后全部枯干,則白翅葉蟬群集在葉鞘上為害,被害葉鞘、莖稈也出現白色斑點。苗期受害則整叢枯死。抽穗期劍葉受害,導致谷粒不飽滿,影響產量。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在湖南、浙江一年發生3代,福建、四川重慶一年發生4代。(2)越冬及蟲源:白翅葉蟬以成蟲在麥田、綠肥田、茭白田、秋植蔗田及田邊、溝邊、塘邊等禾本科雜草上越冬,以麥田、茭白田和秋植蔗田蟲口密度較大。(3)發生時期:浙江一年中以6~9月份,尤其8~9月蟲口密度最大,為害早稻后期,單季中、晚稻以及晚稻前期最為嚴重。在湖南、四川一年中以雙季晚稻受害最重,尤其8月中旬以后到9、10月份大量成蟲和部分若蟲集中為害晚稻后期,嚴重時可使晚稻不抽穗或抽穗不灌漿而枯死,其次單季晚稻和遲熟中稻受害亦較嚴重。福建白翅葉蟬春季遷入稻田為害,3、4月份靠近越冬場所的早稻秧田,蟲口密度很大,為害較重。一年中一般在6月份及9月份各有一個盛發高峰,前一高峰為害連作早稻孕穗抽穗期和單季早稻后期,后一高峰為害連作晚稻,尤其是倒種春孕穗抽穗期,這2個高峰期劍葉受害嚴重者,都直接影響產量。(4)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白翅葉蟬在越冬期間,抗寒性不強,若冬春季霜凍多的年份,越冬成蟲死亡率很高。適溫高濕對白翅葉蟬的生活繁衍有利,其適宜溫、濕度范圍大約是,溫度20~25℃,相對濕對85%~90%。凡5、6月雨水較多,8、9月溫度偏高,并有一定降雨量,是當年大發生的預兆。暴風雨對其發生數量也有影響,夏季連續4、5天暴風雨后,白翅葉蟬數量顯著降低。②栽培因素。白翅葉蟬主要發生于山區及半丘陵山區,雜草寄主多,越冬蟲量大。雙季稻和單季稻混栽,或單季早、中、晚混栽,或稻麥兩熟混栽,橋梁田多,食料充足,有利于白翅葉蟬生長發育,發生量大,為害重。多肥、稻苗生長繁茂,或早、晚稻早播早插的稻田,蟲口密度較大,為害較重。冬種小麥田是白翅葉蟬良好的越冬場所,也是冬季白翅葉蟬借以生存的食料重要基地,冬種小麥田面積的擴大,有利于白翅葉蟬的大發生。 [形態](1)成蟲:成蟲體長3.5cm,頭、胸部橙黃色。前翅膜質半透明,被有白色蠟質物,故呈白色,有虹彩。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及足黃色。(2)卵:卵長約0.65cm,長橢圓形,微有彎曲,前端尖細,后端鈍圓。淡乳白色,將孵化時為黃白色,并在前方出現1對紅色眼點。(3)若蟲:淡黃綠色,老齡較幼齡體色深些,體上有很多剛毛,胸部各節背面兩側有煙褐色斑紋。 [習性](1)成蟲:白翅葉蟬成蟲壽命比較長,產卵期也長,田間世代重疊。越冬期間天氣暖和時成蟲還可大量交配,日平均溫度達11℃以上時,仍能取食為害小麥。成蟲行動活潑,善飛,趨光性強和趨向嫩綠,并有較強的群集性。成蟲羽化后需補充營養才能交配產卵,壽命很長,多為15~30天,越冬代成蟲壽命約7個月。(2)若蟲:共5齡,大都棲息于葉背取食,其活動和遷移能力都不強,無跳躍能力,受觸動只能橫走爬行。若蟲期為18~24天。 [防治](1)農業防治:結合冬、春季積肥,鏟除田邊雜草,減少蟲源。(2)物理防治:白翅葉蟬成蟲有較強的趨光性,可結合稻飛虱和黑尾葉蟬進行燈光誘殺。(3)藥劑防治:重點挑治麥田葉蟬發生嚴重的田塊,當田每叢有蟲2~5只時,適時用藥防治,減少蟲源。化學防治狠抓早、中晚稻秧田,本田期應掌握5月下旬至6月份雙季早稻分蘗末期到孕穗期,及8月下旬至9月中旬雙季晚稻分蘗末期到孕穗期,及時防治。農藥要混合使用或更換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或5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劑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