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Wheat flag smut異名烏麥、黑疸 小麥稈黑粉病在全國各麥區均有發,以北方冬麥區發生較普遍。 [為害癥狀]主要侵害葉片、葉鞘及莖稈,極少數發生在穎殼或種子上。發病初期,在莖、葉、葉鞘等部位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白色條斑,后漸轉變成銀灰色,逐漸隆起,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株顯著矮小,分蘗增多,病葉卷曲畸形,多數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葉鞘內,或抽出畸形穗。輕病株只有部分分蘗發病,其余分蘗仍能正常抽穗結實。 [病原]病原為小麥條黑粉菌Urocystis tritici Korn,屬擔子菌亞門。(1)形態。冬孢子褐色,圓形或橢圓形,大小(12~16)μm×(9~12)μm。常1~4個冬孢子形成圓形至橢圓形的冬孢子團,褐色,大小(35~40)μm×(18~35)μm,四周有很多不孕細胞,無色或褐色。(2)特性。冬孢子萌發后形成先菌絲,頂端輪生3~4個擔孢子。該菌存有不同專化型和生理小種。 [侵染](1)越冬。病菌以冬孢子團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種子表面及糞肥中越冬或越夏。(2)侵入。小麥播種后,當種子發芽時,病菌冬孢子也同時萌發,以侵染絲通過小麥芽鞘進入生長點。隨著小麥的發育進入葉片、葉鞘和莖稈中,在麥株表皮下形成孢子堆,產生大量冬孢子,次年春季呈現癥狀。病菌一年只侵染一次,發病后沒有再侵染。小麥收獲,病健小麥集中一場,混收混打,人為混雜和風力傳播,飛散的病菌孢子粘附在種子表面,可使種子帶菌遠距離傳播。 [發生規律]該病發生與小麥發芽期土壤溫度有關,土溫在9~26℃范圍內均可侵染,最適溫度20℃左右。一般干燥地塊較潮濕地塊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是防治小麥稈黑粉病的有效措施。藥劑可以選用2%戊唑醇可濕性粉劑,或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12.5%烯唑醇乳油,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2%。(2)農業防治:種植抗病品種。整地保墑,適度淺播,縮短出苗時間。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