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Wheat stem blight 小麥稈枯病在我國華北、西北、華中、華東均有發生,部分地區發病較嚴重。病田發病率一般在10%左右,個別重病地塊發病率可達50%以上。 [為害癥狀](1)苗期。幼苗出土后1個月便可出現癥狀,最初在幼苗第1片葉與芽鞘之間有針尖大的小黑塊,以后逐漸蔓延到葉片、葉鞘及葉鞘內,有黑色糞狀物,四周有梭形的褐色白斑。(2)成株期。病株拔節后,在葉鞘上形成有明顯邊緣的褐色云斑,病斑中間有黑色或灰黑色的蟲糞狀物。葉鞘與莖稈間逐漸發生一層白色菌絲,將內外層緊緊粘貼在~起。由于葉鞘受損,有的葉片下垂卷縮,葉色變為紫色,后枯黃,莖稈內充滿白色菌絲。病株略有矮化。 [病原]病原為禾谷絨座殼 Gibellina cerealis Pass.,屬子囊菌亞門。(1)形態。子囊殼橢圓形,大小(300~430)μm×(140~270)μm,長頸外露。子囊棒狀,有短柄,大小(118~139)μm×(13.9~16.7)μm,內有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黃褐色,梭形,兩端鈍圓,雙胞,大小(27.9~34.9)μm×(6~10)μm。(2)特性。菌絲和子囊孢子可在土中存活3年以上。 [侵染](1)越冬。病菌隨病株殘體遺落在土中存活。(2)侵入。土壤潮濕時,子囊孢子即從子囊殼中逸出,并進入土中,成為主要的初侵染來源。冬小麥播種出苗后,病菌的菌絲和子囊孢子在適宜條件下活動或萌發,侵染小麥幼苗的芽鞘或葉鞘,引起發病。一般很少發生再次侵染。 [發生規律](1)感病期。麥苗在三葉期前為病菌侵入適期,三葉期后抵抗力增強,分蘗后感病很輕。(2)農業防治:土壤中病菌數量越多,發病越重。土壤溫度低、濕度大時,有利于病菌侵染。冬小麥晚播,病害發生重。施肥不足,土壤瘠薄,栽培不良,植株生長衰弱時,發病較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種抗病品種。重病田應與其他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適期播種,合理施肥,增強小麥抗病能力。麥秸、麥糠漚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開溝排漬,雨后及時排水,避免苗期土壤過濕。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株,集中漚肥或燒毀,深翻土地。(2)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5%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