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Wheat powdery mildew 小麥白粉病在我國山東沿海、四川、貴州、云南發生普遍,為害也重。被害植株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使產量大大降低。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病部最初出現1~2mm大小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層的厚度可達2mm左右,霉斑表面有一層白色粉狀物。發病重時病斑連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層。后期,白粉狀霉層逐漸變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許多黃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點。被害葉片霉層下的組織,在初期無明顯變化。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發生褪綠、發黃乃至枯死。麥粒穎殼受害時,能引起枯死,使麥粒不飽滿甚至腐爛。發病嚴重的病株矮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一般葉正面的病斑比葉背面的多,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被害重。發病嚴重時,整個植株從下到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層覆蓋。 [病原]原菌為禾布氏白粉菌小麥專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 Marchal,屬子囊菌亞門真(1)形態。分生孢子梗基部球形,頂端串生10~20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5~30)μm×(8~10)μm。③閉囊殼。黑色球形,直徑163~219μm,內含子囊9~30個,外有18~52根絲狀附屬絲。子囊長圓形或卵形,內含子囊孢子8個,有時4個。子囊孢子卵形至橢圓形,有明顯的柄,單胞,無色,大小(18.8~23)μm×(11.3~13.8)μm。(2)特性。分生孢子萌發適溫度為10~18℃,在最適溫度條件下,相對濕度0%~100%均可萌發,濕度越大,萌發率越高。分生孢子離體后在25℃以上,24小時后即失去侵染能力。直射陽光對分生孢子的萌發有抑制作用。溫度愈高,濕度愈大,閉囊殼的存活時間愈短。浸在水中的閉囊殼存活時間更短。子囊孢的形成必需使閉囊殼保持濕潤狀態和有氧氣供給。子囊孢子形成的溫度范圍在1~27℃之間,以10~20℃最適。子囊孢子在溫度1~27℃范圍內均能侵入寄主,以10~20℃最適。小麥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態環境中與寄主長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種,毒性變異很快。 [侵染](1)越夏和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階段在夏季氣溫較低地區的自生麥苗或夏小麥上侵染繁殖或以潛育狀態渡過夏季,也可通過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在干燥和低溫條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2種,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態越冬,二是以菌線體潛伏在寄主組織內越冬。(2)侵入。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感病小麥葉片上,侵入寄主后,在組織細胞間擴展蔓延,并向寄主體外長出菌絲,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脫落,隨氣流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發病適溫15~20℃,相對濕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冬季溫暖、雨雪較多,或土壤濕度較大,有利于病菌越冬。雨日、雨量過多,可沖刷掉表面分生孢子,從而減緩病害發生。(2)農業防治: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貪青,發病重。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低易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多施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時澆水抗旱,雨后要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自生麥苗越夏地區,冬小麥秋播前要及時清除掉自生麥,可大大減少秋苗菌源。(2)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15%的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可較好地預防白粉病的發生。(3)藥劑防治:當田間病葉率達10%以上時,用25%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波美0.5~0.8度石硫合劑,或50%硫磺膠懸劑1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