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Wheat stripe rust 該病廣泛分布于全世界,是小麥銹病中發生最為普遍和嚴重的銹病,流行年份可減產20%~30%,嚴重時可造成顆粒無收。 [為害癥狀]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葉鞘、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也可發生。(1)苗期。幼苗葉片上出現鮮黃色小點,呈多層輪狀排列,即夏孢子堆。(2)成株期。葉片初生褪綠條斑,后逐漸隆起,轉為鮮黃色,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小,橢圓形,在葉片上沿葉脈縱向排列成整齊的虛線條狀。后期表皮輕微破裂,散出鮮黃色的夏孢子。小麥近成熟時,在葉鞘和葉片上出現短線條狀較扁平的黑色冬孢子堆,葉背較顯著。冬孢子堆可數個聯合,表皮不破裂。 [病原]病原為條形柄銹菌小麥專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1)形態。夏孢子球形,鮮黃色,單胞,直徑22~40μm,表面有細刺。冬孢子梭形或棍棒形,雙胞,大小(36~68)μm×(12~20)μm,褐色,下端色淺,有短柄,頂部扁平或斜切,分隔處略縊縮。(2)特性。夏孢子形成的最適溫度為10~15℃,0~32℃均能萌發,最適溫度為10~12℃。病菌對高溫的抵抗力很弱,夏孢子在36℃條件下,經2天即失去活力。在高溫下,空氣濕度越大,夏孢子死亡越快。條銹菌有生理分化現象,我國已發現29個生理小種,分別為1~29號,致病性有差異。 [侵染]條銹病菌的侵染循環可分為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及春季流行四個環節。(1)越夏。越夏是條銹病周年循環的關鍵。病菌在夏季最熱月(7~8月間)旬平均溫度在20℃以下的地區越夏,主要越夏地區包括甘肅的隴南、隴東,青海的東部,西川的西北部等。(2)秋苗感染。隨著越夏區小麥收割,越夏菌源隨氣流遠程傳播至平原冬麥區,導致秋苗感染。如當地秋雨較多或經常結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使病菌群體增大。(3)越冬。當旬平均溫度下降到2℃以下后,病菌進入越冬階段。病菌主要以侵入后未及發病的潛育菌絲狀態在麥葉組織內休止越冬。只要受侵組織不被凍死,病菌便可安全越冬。(4)春季流行。小麥返青后,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蘇,旬平均溫度上升到5℃時,開始產孢,持續20多天。產生的夏孢子經氣流傳播到周圍返青后的新生葉片上,引起多次再侵染,導致春季流行。 [發生規律](1)農業防治:大面積長期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往往造成病菌小種的改變,發病嚴重。(2)氣候因素。早春持續低溫多雨,發病重。越冬菌量多,發病嚴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種定期輪換。適期播種,適當晚播,不要過早,可減輕秋苗期條銹病發生。施足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后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后期,發病重的需適當灌水,減少產量損失。清除自生麥。(2)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2%的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12.5%烯唑醇乳油拌種,或用種子重量0.1%~0.15%的2%烯唑醇濕拌種劑拌種。(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選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 5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2 000倍液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