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Wheat stem rust 小麥稈銹病為害小麥、大麥。流行年份病害發(fā)展迅速,為害重,可在短期內造成較大的損失。主要發(fā)生在華東沿海、長江流域、南方冬麥區(qū)及東北、華北的內蒙古、西北春麥區(qū)。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鞘、莖稈及葉片基部,嚴重時在麥穗的穎片和芒上面也有發(fā)生。病部初形成條斑,后逐漸形成隆起的皰疹斑,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比條銹病和葉銹病的大,呈長橢圓形,深褐色,排列不規(guī)則,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夏孢子向外擴散。小麥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產生長橢圓形或長條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發(fā)生在葉片上的稈銹病孢子堆可穿透葉片,在背面也出現相同的癥狀,且葉片背面的孢子堆都比正面的大。 [病原]病原禾柄銹銹菌小麥專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 tritici Eriks et Henn.,屬擔子菌亞門。(1)形態(tài):①夏孢子卵圓形或長圓形,暗橙黃色,大小(15~24)μm×(21~40)μm,有4個發(fā)芽孔。②冬孢子橢圓形或棍棒形,褐色,雙胞,上寬下窄,橫隔處稍縊縮,大小(35~64)μm×(13~24)μm;頂端圓形或近圓形,壁略厚1.5μm,柄上端黃色,下端近無色。(2)特性:稈銹菌侵入適溫是18~22℃,低于3℃或高于31℃都不能侵入,潛育適溫是20~25℃,適溫下的潛育期天數是8~10天。稈銹菌每個孢子堆每天產孢5萬個以上,能持續(xù)10來天。而條銹菌每天產孢1 800個,葉銹菌每天產孢2 000個左右,在侵入前期,夏孢子萌發(fā)需要液態(tài)水,主要是葉面濕潤持續(xù)時間,即露時。在葉面濕潤條件下,決定侵入速度和數量的則是結露時的溫度,即露溫。在最適露溫下,侵入所需露時不過8~10小時。在侵入前期,不一定需要光照,強光照對稈銹菌夏孢子萌發(fā)有抑制作用,當光照達1 000Lx時,萌發(fā)便完全停止。在侵入末期,葉面水膜的作用便逐漸退居次要,而光照的作用開始上升。稈銹菌在適溫下,以接種后置于黑暗3小時,后給予7小時光照的麥苗,長出的孢子堆最多。 [侵染](1)越冬:小麥稈銹病是以夏孢子世代發(fā)生于小麥上越夏、越冬,完成周年循環(huán)。病原可在南方麥區(qū)不間斷發(fā)生,這些地區(qū)是主要越冬區(qū)。(2)傳播:稈銹菌以夏孢子傳播,夏孢子萌發(fā)侵入溫度要求為3~31℃,最適18~22℃。主要冬麥區(qū)菌源逐步向北傳播,由南向北造成為害,所以大多數地區(qū)稈銹病流行都是由外來菌源所致。(3)侵染:在氣孔處萌發(fā)侵入。 [發(fā)生規(guī)律](1)氣候因素。除大量外來菌源外,大面積感病品種、偏高氣溫和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2)寄主抗性。小麥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3)環(huán)境因素。病菌侵入適溫18~22℃。降雨、結露或有霧可造成病害流行。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排水不良,可加重病害發(fā)生。(4)栽培因素。晚播遲熟小麥發(fā)病重。植株密茂、貪青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yè)防治:①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注意品種塔配和輪換種植,避免長期單一種植某一品種。②適期播種,防止播種過早過晚,合理密植。③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巧施追肥,切忌氮肥偏多偏晚。小麥生育后期用4.5~7.5kg/hm?磷酸二氫鉀加水750kg,葉面噴,可以防止葉片早衰,減輕銹病為害。多雨時注意排水降濕,發(fā)病后,應及時灌水。④消除自生麥苗有助減輕銹病為害。(2)化學防治:①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g,拌麥種100kg,拌勻后悶1~2小時播種。②病稈率1%~5%時噴藥防治。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