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Wheat downy mildew異名小麥黃化萎縮病 小麥霜霉病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麥區以及西北、華北、西南和西藏高原等麥區,在臺灣省也有發生。此病是一種偶發性病害,一般年份僅在局部地區或田塊零星發生。一般發病率10%~20%,嚴重發生時高達50%。 [為害癥狀]小麥霜霉病的典型癥狀是植株黃化萎縮,劍葉和穗部畸形,但在小麥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條件下癥狀表現有所不同。(1)苗期。病株葉色淡綠并有輕微條紋狀花葉。(2)拔節后。病株顯著矮化,葉色淡綠并有較明顯的黃白色條紋或斑紋,葉片變厚,皺縮扭曲,重病株常在抽穗前死亡或不抽穗。(3)穗期。穗期癥狀的特點是形成各種“瘋頂癥”,例如病株劍葉特別寬、長、厚,葉面發皺并彎曲下垂,穗莖曲屈或彎成弓形;穗型大或小,花不實;有時基部小穗軸長,呈分枝穗狀,下部小穗的穎殼長成綠色小葉片;也有的穗頭呈龍頭狀扭曲。 [病原]病原為孢指疫霉小麥變種Sclerophthora macrospora (Sacc.) Thrium.,Shaw et Narasimhan var. triticina Wang & Zhang,J.Yunnan Agr. ,屬鞭毛菌亞門。(1)形態。孢囊梗粗短,不分枝或少數分枝,頂生3~4根小枝。②孢囊孢子。無色,檸檬形或卵形,頂端有1乳頭狀突起,頂部壁厚,大小(66.6~99.9)μm×(33.3~59.9)μm,成熟后易脫落,基部留~鏟狀附屬物。卵孢子淺黃色,球形至橢圓形,大小(43.5~89.1)μm×(43.3~88)μm。(2)特性。卵孢子萌發適溫19~20℃,孢子囊萌發適溫16~23℃。 [侵染](1)越夏和越冬。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內的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發病的野生寄主也是病菌的初侵染來源。(2)侵入。卵孢子在水中經5年仍具發芽能力。一般休眠5~6個月后發芽,產生游動孢子,在有水或濕度大時,萌芽后從幼芽侵入,成為系統性侵染。 [發生規律](1)感病期。苗期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時期,最易感病期為露白至至葉期。(2)氣候因素。小麥播種后,雨水多、氣溫偏低,有利于該病發生。(3)栽培因素。地勢低洼、稻麥輪作田易發病。播種后灌水不當,造成田間長期積水,也有利于發病。整地質量差,耕作粗放,發病亦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2%~0.3%的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禾谷類作物進行1年以上輪作。做好農田基本建設工作,平整土地,修建完好的排灌水系統。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促進麥株的迅速生長。病害發生后,要及早拔除并銷毀病株。(3)藥劑防治:病害常發地區,可在播種后噴灑藥劑預防。藥劑可選用0.1%硫酸銅溶液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