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Wheat common smut異名黑疸、烏麥、腥烏麥 小麥腥黑穗病是小麥的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該病不僅使小麥減產,而且使麥粒及面粉的品質降低。 [為害癥狀]病株一般較健株稍矮,分蘗增多,病穗較短,直立,顏色較健穗深,開始為灰綠色,以后變為灰白色,穎殼略向外張開,露出部分病粒。小麥受害后,大多是全穗麥粒變成病粒,少部分穗為部分麥粒變成病粒。病粒較健粒短肥,初為暗綠色,最后變成灰白色,外面包有一層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滿黑粉,并有魚腥味,故稱腥黑穗病。 [病原]病原為小麥網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 (DC.)Tul和小麥光腥黑粉菌T. foetida (Wallr.)Lindr。(1)形態。①網腥黑粉菌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淡灰褐色至深灰褐色,表面有網狀花紋。②光腥黑粉菌冬孢子球形、卵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淡灰褐色至暗青褐色,表面光滑無網紋。兩種病菌冬孢子萌發方式相同。冬孢子萌發時,產生不分隔的管狀擔子,頂端產生細長、線形擔孢子。不同性別的單核擔孢子常成“H”形結合,形成雙核體,然后萌發形成雙核侵染絲侵入寄主。有時,可從侵染絲上再產生腎形次生擔孢子。(2)特性。冬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16~20℃,最低溫度為0~1℃,最高溫度為25~29℃。光照可刺激網腥黑粉冬孢子的萌發。在土壤pH小于5時,冬孢子不能萌發。冬孢子在干土內能存活7年,但在潮濕的土壤中只能存活幾個月,在水田中,經過~個夏季即全部死亡。 [侵染](1)越冬和越夏。病菌以厚垣孢子附著在種子外表或混入糞肥、土壤內越夏或越冬。(2)侵染。小麥腥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單循環系統侵染的病害,小麥播種后發芽時,厚垣孢子也開始萌發,從芽鞘侵入麥苗并到達生長點。病菌在小麥植株體內以菌絲體形態隨著麥株的生長而生長,以后侵入開始分化的幼穗,破壞穗部的正常發育,至抽穗時在麥粒內又形成厚垣孢子。 [發生規律]小麥幼苗出土前,病菌最易侵入。因此,凡是影響小麥幼苗出土快慢的因素均影響病害發生。冬小麥遲播或春小麥早播,土溫低,發病較重。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的土壤有利于病菌孢子萌發和侵染。播種覆土過深,麥苗不易出土,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藥劑可選用33.5%喹啉銅懸乳劑,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15%三唑醇可濕性粉劑,或5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或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2%。也可用種子重量0.1%的2%戊唑醇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種子重量0.3%的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拌種。此外,用種子重量用1%生石灰水浸種也有較好的防病效果,氣溫在35℃時浸種1天,25℃時浸種2天,20℃浸種3天,15℃時浸種6天,石灰水表面的薄膜切勿弄破,浸好以后攤開曬干后播種或貯藏待用。(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種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留無病種子。適時播種,冬麥區不宜過遲播種,春麥區不宜過早播種,播種不宜過深。播種時施用硫酸銨、氯化銨等氮素速效化肥作種肥,可促使幼苗早出土,減少病菌侵染。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