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Wheat spike blight異名雞蛋黃病 小麥蜜穗病因其能排出蜜狀菌膿的特點而得名,又因其病穗粒菌膿盛期常呈雞蛋黃狀流溢穗表,也稱雞蛋黃病,是小麥粒線蟲病的并發病,無粒線蟲病就沒有蜜穗病。過去主要發生在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貴州等省。建國后,由于小麥粒線蟲病在大多數地區已先后被控制,此病已不常見。 [為害癥狀]病株心葉卷縮并在高溫條件下有膠狀溢膿,病稈彎曲,往往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穗也瘦小,部分或全部小穗花器受害不能正常結實而滿含細菌菌膿呈蜂蜜狀或雞蛋黃狀的粘稠膠液透過穎片縫隙外溢欲滴,麥子成熟后,凝結硬化為亮黃色膠塊小粒;整個麥穗凝結成膠質細棒狀. [病原]病原為小麥棒桿菌Clavibacter tritici (Carlson and Vidaver) Davis et al.,屬棒桿菌屬細菌,是具有鈍圓末端的楔形短桿菌,大小1.3μm×(0.5~0.7)μm),一般單個或首尾相連成對排列。革蘭氏染色陽性,好氣性,不產孢,菌體棍棒狀,沒有球形或桿狀變化的多態性,也無突然折斷分裂現象。胞壁中含有二氨基丁酸;G+C為51%~59%。該菌原名為Corynebacterium tritici (ex. Hutchinson) Cahson and Vodaver后歸入新建立的棒桿菌屬中。 [侵染]本病主要靠小麥線蟲為介體侵入小麥,侵入后細菌擴展快則全穗為蜜穗病。線蟲發展快時則病穗成為蟲癭粒或部分為蟲癭,部分為蜜穗。蜜穗病株中的蟲癭內皆帶有密穗病病原細菌。可在蟲癭內存活2年半左右。 [發生規律]該病是伴隨小麥線蟲而產生的細菌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重點防治小麥線蟲病,小麥線蟲病防住以后,即無本病發生。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