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Wheat yellow dwarf 小麥黃矮病在我國各麥區均有分布。 [為害癥狀]病株葉片尖端出現鮮明的黃色,逐漸向下擴展,呈現與葉脈平行但不受葉脈限制的黃綠相間條紋。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葉色的變化隨品種特性不同而不同,有的為黃色至橙黃色,有的為紅色至紫紅色。矮化程度與感病的早遲有關,一般苗期感病,植株明顯矮化,分蘗少,長勢差,后期不能抽穗或僅抽少量秕穗。中期發病植株較矮,新葉以下第一或第二葉變黃,能抽穗但穗小,結實率低。后期感病僅劍葉變黃,植株無明顯矮化,能正常抽穗,但穗粒少,秕粒多。 [病原]病原為大麥黃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簡稱BYDV。病毒粒子為等軸對稱正20面體,直徑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溫度65~70℃。 [侵染]該病毒主要靠麥二叉蚜、麥長管蚜、禾谷縊管蚜、無網長管蚜和玉米蚜等蚜蟲傳播,不能由種子、土壤、汁液傳播。蚜蟲傳毒方式為持久性傳毒。麥收前后帶毒蚜蟲陸續遷移到自生麥苗、谷子、玉米、青稞、馬唐、虎尾草等禾本科作物和雜草上傳毒越夏。當秋季麥苗出土后,再遷回麥田繁殖為害,傳播病毒,使秋苗發病,形成來年春季發病的毒源中心。病毒感染小麥后,隨植株體內營養運轉到生長點。蚜蟲不終生傳毒,剛產若蚜不帶毒。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小麥拔節孕穗期遇低溫,抗性降低易發生黃矮病。(2)農業防治:凡是冬前蚜蟲基數大、早春蟲口密度高的田塊,發病重。冬麥播種早、發病重。陽坡地、干旱、土壤貧瘠、管理粗放,發病重。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麥蚜蟲口密度大易造成黃矮病大流行。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及時防治蚜蟲是預防黃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耐病品種。冬麥區適期遲播,春麥區適當早播,確定合理密度,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強栽培管理,及時鏟除田間及附近雜草。冬前鎮壓、冬灌、返青后耙耱都可有效減少蚜蟲數量,減輕發病。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采用冬小麥地膜覆蓋栽培。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