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Wheat cereal cyst nematode異名小麥燕麥胞囊線蟲 小麥禾谷胞囊線蟲是當前對小麥生產最有威脅性的線蟲。在我國湖北和華北主產區河北、山西、北京均有此病發生。此病僅發生于禾本科植物,主要為害小麥、大麥、燕麥、黑麥以及雜草、 谷物等27屬34種。 [為害癥狀]受害小麥幼苗矮黃,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狀,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狀胞囊,為該病的典型特征。胞囊老熟易脫落,胞囊僅在成蟲期出現,故生產上常查不見胞囊而誤診。線蟲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絲核菌等為害,致使根系腐爛。或與線蟲共同為害,加重受害程度,致地上部矮小,發黃,似缺少營養或缺水狀,應注意區別。[侵染]年生一代。土溫9℃以上時有利于線蟲孵化和侵入寄主。以2齡幼蟲侵入幼嫩根尖,頭部插入后在維管束附近定居取食,刺激周圍細胞成為巨形細胞,逐漸發育變為豆莢型,蛻皮形成長頸瓶形3齡幼蟲,4齡為葫蘆形,然后成為檸檬形成蟲。雄成蟲由定居型變為活動型,出根與雌蟲交配后死亡,雌蟲體內充滿卵及胚胎卵變為褐色胞囊,然后死亡,使被侵染根部鼓起。卵在土中可保持1年或數年的活性。胞囊失去生命后脫落入土中越冬,可借水流、風,農機具等傳播。 [病原]病原為燕麥胞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屬胞囊線蟲屬。雌蟲胞囊檸檬型,深褐色,陰門錐為兩側雙膜孔型,無下橋,下方有許多排列不規則泡狀突,體長0.55~0.75mm,寬0.3~0.6mm,口針長26μm,頭部環紋,有6個圓形唇片。雄蟲4齡后為線型,兩端稍鈍,長164mm,口外基部圓形,長26~29μm;幼蟲細小、針狀,頭鈍尾尖,口針長24μm,唇盤變長與亞背唇和亞腹唇融合為~兩端圓闊的柱狀結構。卵腎形,含在雌蟲體內不產出。 [發生規律]春麥被侵入兩個月可出現胞囊。秋麥則秋季侵入,以各發育蟲態在根內越冬,翌年春季氣溫回升為害,于4-5月顯露胞囊。也可孵化再次侵入寄主,造成苗期嚴重感染一般春麥較秋麥重,春麥早播較晚播重。冬麥晚播發病輕。連作麥田發病重;缺肥、干旱地較重;沙壤土較粘土重。苗期侵染對產量影響較大。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加強植物檢疫,嚴禁隨意調運種子,防止此病擴散蔓延。(2)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品種。(3)改善耕作制度。與其他麥類及禾谷類作物隔年或3年輪作;春麥區適當晚播。(4)加強田間管理。要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抵抗力;施用土壤添加劑,控制根際微生態環境,使其不利于線蟲生長和寄生。(5)種子處理。清水選 麥種倒入清水中迅速攪動,蟲癭上浮卻撈出,可汰除95%蟲癭。整個操作爭取在10分鐘內完成,防止蟲癭吸水下沉。鹽水選 用20%鹽水汰除蟲癭較清水徹底,但事后要用清水洗種子。硫酸銨液選法 用26%硫酸銨液汰洗即可。藥劑處理 用50%甲基對硫磷或甲基異柳磷,按種子量0.2%拌悶種子。每100kg種子用藥200g對水20kg,混勻后,堆50cm厚,悶種4小時,即可播種。(6)藥劑防治。每畝施用3%萬強顆粒劑200g,也可用24%萬強水劑600倍液在小麥返青時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